机床商务网>激光设备>行业资讯

无惧多品种小批量,效率显著提升!田工机电的第九台“法宝”

2025年01月06日 13:16:58来源:通快(中国)有限公司关键词:
  田工机电(嘉兴)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集加工设计为一体的专业性钣金制作企业,创办于2017年,尽管公司只有60位员工,但却具备行业内优秀的智造水平,目前已装配了通快的全套钣金生产设备及硬件设施,如镭射、数控机床,折弯机,激光焊接,并配备无尘自动化喷涂线、组装线等钣金配套设备。
 
  
      “我们不是一次性购买了这些设备,都是遇到某方面瓶颈,才会带着问题去找通快。”嘉兴田工机电总经理钟天航介绍道:“令我们放心的是,通快每次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最近田工机电又从通快采购回了第九台设备,一套灵活且全能的激光焊接系统TruLaser Weld 5000 Basic Edition,以应对当前钣金行业新的生产趋势。
 

多品种、小批量,效率显著提升
 
  “今年开始,我明显感受到客户的下单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但批量却越来越少,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全新的生产难题。”钟天航表示。
 
  最大的问题在于原材料的控制方面,多品种需要购买很多不同的原材料进行加工,由此产生的零部件种类也很多,一个托盘上有时可能有数十种小零件。此外,板材的控制也非常繁琐,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整理好第二天加工所需的板材。
 
  
       不止于此,多品种、小批量,给公司带来的管理成本会全面增加,技术侧需要更多的人手,采购侧的人手也会吃紧且种类更加复杂、难以管理,生产计划需要计算的东西也大幅变多。
 
  幸运的是,通快的TRUMPF Oseon软件帮了大忙,不管有多少种原材料或半成品,Oseon都可以轻松管理、分类、运输,帮助节省了人工准备的时间。
 
  
      “通快设备最大的优点,我觉得是在保证高精度的情况下,操作的门槛非常低。比如,国产设备很多参数包括生产计划这一类数据,设备上是没有的,需要自行管理,不仅效率低,而且徒增人员培训成本。”钟天航表示。但通快的设备可以直接调看生产数据,将生产过程高度透明化,可以很透明地看到每个工人一天的工作效率,然后针对性进行改善。
 
  “安装Oseon软件后,我保守估计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10%左右,整体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钟天航表示,“此外,使用通快设备后,不合格率下降了非常多,使用软件也更加方便查询物料的生产进度,回复客户进度和保证交期。我们给到客户的体验也更好了。”
 

灵活且全能的焊接选手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激光焊接了。我们的痛点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状态,需要自动化设备具备快速准备、快速编程的能力;一方面,我需要激光焊接设备具备顶尖的焊接性能,能够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钟天航表示。
 
  当前,越来越多的钣金用户,已不再满足于高效率、高精度的切折冲等下料成型服务,而是希望更完整的包括焊接、甚至表面处理在内的交钥匙型解决方案。这其中,对焊接的需求极其灵活,与终端加工的产品强挂钩:当生产外观要求很高的外壳类零件时,往往需要在焊接后进行大量的打磨抛光;当需要生产水箱、气箱等承受一定压力的密封类内胆零件时,就需要稳定且具备一定穿透度的焊接工艺;当处理一些特殊材料,或者焊缝间隙过大时,就需要焊接设备能够可靠灵活地实施填丝功能。
 
  
      “在19年通快开始向中国推出TruLaser Weld 5000系列激光焊接设备时候,我就看中了,尤其是其激光热导焊技术,能打造饱满光滑的焊缝,极大减少或者消除打磨。我一直在关注其焊接方面的动态,甚至还加入了通快焊接技术讨论群。” 钟天航表示。
 
  除了热导焊,TruLaser Weld 5000还可以实施密封性更好的深熔焊,其FusionLine智能填丝功能可以处理各类特殊材料并解决间隙问题。丰富的工艺让这台设备成为焊接全能型选手。
 
  
       在钣金生产中,一套性能先进的设备除了具备丰富的工艺选项,还应具备快速编程、快速投产的能力,以应对柔性生产场景。TruLaser Weld 5000为了“灵活”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成本,从2005年开始,持续升级,目的就是为了将机器人焊接站打造成一个适合钣金柔性生产的标准产品。智能辅助对焦、自动调焦、TeachLine焊缝位置检测......包括可以灵活调用的参数库以及一系列功能,一切都是为了让用户上手更简单。
 
  
      “22年末我看到通快推出了BrightLine Scan亮面扫描焊接功能(以下简称BLS),进一步提升了焊接性能,我觉得是时机入手了。” 钟天航说道。
 
  最终采购时,田工不止配满了BLS,TeachLine,FusionLine,万向喷嘴等实用的焊接头功能选项,还配置了三台变位机去应对不同尺寸,不同批量要求的生产场景。这其中,通快的定制团队还帮田工机电解决了一个常规方案无法解决的难题。
 
  
      “客户由于焊房结构限制,叉车等设备开不进去,大件的上料一直是个麻烦事,我们在原本的标准机方案里额外融合了一台变位机,不止在硬件上与原机床的机器人实现匹配,还在软件上打通融合,让机床的程序创建和生产计划等所有功能都流畅使用。”负责本次定制化实施的智能工厂项目工程师李建华介绍说,“不仅解决上料难题,还提高了大件产品的生产效率。”
 
  • 凡本网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机床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机床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机床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热门频道